师生园地诺中春雨

师铎·名师专访(一) | “坦克校长”袁湛江

发布时间:2023-05-15 09:59 栏目:诺中春雨 发布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 点击量:3895 【公开】


截图20230515091936.png


袁湛江,正高级语文特级教师,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创校校长,宁波市名校长导师,浙江省督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特约培训教师,国务院首

批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联盟主席。

 

 

夫子之道

一介书生,农民本色,无天赋异禀之资,有刻苦耕读之志。兴趣广泛,常怀童子好奇之心;做事专注,常有废寝忘食之态。珍惜友情,也享受孤独;喜欢运动,也享受安静。四十多年教坛生涯,博览东西,耕耘南北,师生相携相长,相互成全,不觉辛苦,倍感欣慰。专业建树,无非听说读写,实践反思而已。环顾高手如云,先贤项背,后生可畏,唯有学而时习,不亦说乎。愿尽余生之力,助力教育,反哺家国。

——袁湛江

 

学生印象


截图20230515091926.png


梁月海,1977级学生,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

他平时沉默寡言,有种让人不敢亲近的威严,一走进课堂,就像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激情四溢。记得有一篇课文叫《敢叫毛家山变大寨》,他声情并茂的朗诵,把毛家山人冒酷暑战严寒,改造荒山开垦梯田的劳动身影与苦干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这一幕情景已经过去40多年,袁老师当时雄姿英发的身影,宛若眼前。

张玮,1984级学生,现供职于滦平一中

袁老师的课,我一直感觉就像看一场精彩的表演,您把课文里的人物讲得活灵活现,印象最深的是:您给我们讲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时,您用丰富多彩的表情和惟妙惟肖的语调,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孔乙己。

张晶蕊,1992级学生,现供职于承德小学

袁老师站在讲台上,笑盈盈地说:“今天我们讲‘一’的变调。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这几个词语,自己体会一下。一片片、一会儿、一群大雁、排成一字。"同学们开始认真地读着,每个人都发现原来自己从没注意过的音调是那么的神奇。在袁老师渊博学识的影响下,我的语文基础知识学得真的很扎实。

俞磊,1996级学生,现供职于国浩律师事务所

九零年代中后期,袁老师初至江南,吾系他在甬的第一届学生。彼时,袁老师正值青年气盛,身材雄阔,嗓音沉浑,手如蒲扇,面似锅盔,眉目沧桑却又顾盼如炬,课上常巡走于学生间,左手持书,右手暗扣无尘粉笔一枚……作为最后排男生的一员,吾于彼的课堂印象一直是,真的不敢动。

陈博媛,2014级学生,冬奥会主持人

袁老师是我的个性化导师,同时我也是他播音与主持选修课的学生,袁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并鼓励我报考播音主持专业,启蒙了我专业发展的梦想,谢谢袁老师一路引导。

 


徒弟之眼


 截图20230515091917.png

王永辉正始中学

孔门弟子评价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师父于我而言亦是如此:见之心生恭敬而不敢逾矩,学之如望高山而欲罢不能,从之游学未久而常有烂柯之意也。

王亚云鄞州中学

当年特级教师带徒考试选报师父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填了袁湛江老师,对师父的仰慕由来已久:初入教坛,我参加了各种教研活动,多次听到袁老师精彩的评课。他脱稿而谈,儒雅从容,思路清晰,把脉精准,理据和实例结合,亮点与建议齐备,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轻松幽默,听起来有高度又没有距离感。

黄文杰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袁老师的一堂讨论课,让我看到了学生打开言说欲望的快乐。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发言的深刻性,交互的活跃性,让我感到学生身上有许多言语的潜力。这些为我们平常的教学所忽视的元素,突然间呈现出来,表现出一种光彩夺目的美。

郑素芳效实中学

袁老师在高中开设口语课,不是为了给课堂增添一些漂亮的色彩,而是切切实实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既指帮助学生达到近期的目标,又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实际上,袁老师的课堂设计时时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许多细小的环节上,都体现出了袁老师的人文关怀。

高丽娜四明中学

听他说话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激励。一次我去听课,师父讲得是《我心归去》,他读,学生们读。讲到故土对一个人的重要和影响时,他提到了我:"后面坐的是高丽娜姐姐。她是一位青年作家,是我们学校的驻校作家。"学生们一下子都转过头来,目光中带着羡慕和崇敬,倒是我,被他的话吓了一跳。但我明白:这是师父对弟子前行方向的期许,我不应该停下脚步,在师父的鼓励与关注下!

孙瑾宁波中学

师父其人,恰如大江,其智识之丰厚、谈吐之雅致、视野之长远,无不令众学棣叹服;师父于教,退而不休,提携后进协力著书,契合课改几易其稿;师父于学,多元跨界,关注世情百态,提供教育咨询,尽在抖音“坦克校长”。每读"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常心有戚戚,此子之谓也,亦吾师之谓也!

陈慧炜宁诺附中

师父是个非常温暖的人,每一次与师父促膝长谈,都会莫名感动到热泪盈眶,有时候是他将心比心的关怀,有时候是他现身说法的教诲。师父总是能够让我发现自己的优点,也总是能唤起我奋斗的决心。师父是个睿智的长辈,也是个勤奋的学者,他永远在前进,也永远给予我很多力量。

李芳杭州外国语学校

2019年末,袁老师力邀我参与《相约经典走进名著》的编写工作,在多次叨扰袁老师后才确定阅读方案,出版前夕,袁老师又发来数条校对信息,并引导我“当一个文字片段出现歧义时,可以找其他佐证"。我深知《相约经典走进名著》系列丛书是袁老师面向全国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大工程,他不仅有忧思,更有行动,他联合全国60多所重点中学和100多位一线教师,精耕细作,逐渐架构并完善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开放性阅读体系,力推整本书阅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在这冬日冷雨飘飞的宁静午后,我在灯下写这些拙朴的文字,内心却涌动着厚实的暖意。总有一些高大的身影在前方引路,他们怀着大爱的情怀,脚步坚实,回眸中尽是勉励、关切和深沉期待。在我们过桥时,要想一想桥的责任和品格,而自觉去成为下一座桥。这些道理,是袁湛江老师教我领会的,我会铭记于心。师者,仁者,智者,行者。袁湛江老师即是我心中的恩师!

李昊欣南京十三中

与袁湛江老师虽未曾谋面,但在他的指导下参编《相约经典》时,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为人师的儒雅敦厚和对文字的严谨真诚。袁特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专注值得所有年轻教师学习,化作成长道路上最鲜活又最宝贵的力量源泉。

张淑红昆明十中

袁老师是我的“云上恩师”,生活中的降躁甘霖。与袁老师还未谋面,但他的每个小视频,都可以给我多元的治愈和引领。作为教师、妈妈、子女、公民的我,聆听袁老师的教导,何止如沐春风,真真三生有幸!

简振雷上海复旦附中青浦分校

袁老师不论做什么,都做得好:课上得好,文章写得漂亮,班带得好,校长做得好,工作室主持人做的出色,主编当得也到位。能力水平、胸襟气度、人格魅力,生命境界,这一切的背后最关键是人做得好:求真、务实、踏实、勤勉、严于律己,恕以待人,心胸宽广、品格高尚。每一位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无一不被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所征服,也许这就是太史公笔下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生命境界吧。

 


 

访谈实录


截图20230515091906.png



褚树荣(下称“褚”):中国民办教育先天不足,但是您在万里教育集团创办之初,就加盟万里,直至通过民选进入校长岗位,在万里教育集团任职最长,最后又成功带领学校转制,创办了宁诺附中。您觉得民办学校管理和公办学校管理存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您遇到过的民教育管理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经营民办教育中,您有哪些经验或智慧可以和同行分享?

袁湛江(下称“袁”):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让我感受到了“师铎”的开阔与大气,你们的视野不仅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层面的推进,而是延伸到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请接受一位民办教育的老兵对"师铎"的由衷敬意。

我想在介绍自己之前,先谈谈我所在的万里教育集团,因为我的一切作为(如果称得上一点作为的话),都离不开万里教育集团所创造的生态,离不开万里精神的滋养,离不开万里教育集团的创始人徐亚芬和应雄等领导同志的关爱和我的同事们无私的帮助。万里教育集团对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奉献,已经众所周知,她不仅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显示了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而且将全部资产无偿登记为国有,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批仁人志士投身万里教育,我只是其中之一。

我投身20多年民办教育的历程,正是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的20年。在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年代,民办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办教育也应该转变教育形态,有新的作为。因此民办教育的发展一直与国家整体发展息息相关。与公办教育比较,民办教育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自主办学机制比较灵活。如果能够扬长避短,民办学校可能会更加充满活力。民办学校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对民办学校的看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文化上的差距。

民办学校如何办出特色与活力,我的体会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设计上,应该因校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机制优势;二是在管理上,应该尊重规律,尊重人才;三是在文化上,应该彰显个性,和谐发展。

褚:袁校是改开四十年教育发展特别是民办教育的"见证人",也是踏踏实实的"探路者"。民办教育的开创、发展和转型过程,你都躬身入局,办学业绩和个人感受都极为丰硕。特别难得是,作为一个校长,校务日理万机,您还能够长期坚持在一线课堂,并且开发学校颇具特色的课程,如中学生口语课程开发。我深知口语课程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重要,但是中国学校课程体系里,这一块并不重要,你能介绍一下这一块课程开发

的内容以及影响力吗?

袁:校长首先是教师,如果连普通教师都应该做的事你校长都做不好,有什么资格来要求老师呢?相反,如果你教师做得很到位,很优秀,你在管理上也就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因为你已经用实际行动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我在一线上课,不仅是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还与我自身喜欢上课有关,我感觉在学校工作,如果脱离课堂、脱离学生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不自在,所以我被选举为校长之后唯一向董事会提出的要求,就是保留上课的权力,待遇可以不要,课不能不上。

至于主动开发开设口语课程,是因为我强烈感觉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汉语口语表达训练是针对中学生在应试导向影响下口语表达意识和能力每况愈下的现状,我们在整个高中三年设置的一个系统课程,包括诵读、复述、演讲、辩论、采访和诉求六个板块,每学期训练一个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经过高中三个轮回九年的实践和改进完善,大面积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同时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语文考试成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自信阳光的心理也普遍得到了改善和提升。语文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了我的专著《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中学生汉语口语教程》,得到了于漪老师、王荣生教授,也包括您在内的语文专家的指导和鼓励,许多语文教师根据本书的设计和提示开设了口语表达训练的选修课,反馈良好。目前全国有超过200所学校在利用这项成果进行同步训练。2021年,我开发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入选国家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课程,2022年再进一步,直接登陆教育部主办的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课程。有权威专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利用,口语表达可能会逐渐进入中小学的常态训练和考试范畴。如果真有这一天,我们今天的实践探索可能就会成为最前沿的研究。

褚: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口语表达的姿态和水平,不仅是言语技巧,也是一个人的"精气神"。可惜我们的“内卷"的教育,已经把学生训练成"刷题机器"——那种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早就没有了。我当初看到《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中学生汉语口语教程》,犹如一个久久在深山巨谷踽踽独行的人,听到了同道足音。如果学校都能够开口语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不一样。我最近参加了您的新书分享会。很敬佩您在教育管理上倡导“个性化教育”,出版有《个性化教育透视》。在课程开发上,你有自己系列研究成果,从《语文读本》开始,到《读书沙龙》,再到《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指津》,直到现在的《相约经典·走进名著》,这些都成了学校的校本教材建设成果。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最近这套丛书的出版意图吗?

袁:您说的是经典阅读系列,2017年国家出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核心素养"与"课程学习群"的概念,核心素养是培养模目标,18个课程学习群是达成目标的支点。我根据自己长期实践和观察意识到,“整本书阅读”在所有课程群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恰恰这么重要的课程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得最艰难。于是萌发了攻坚这个堡垒的想法,并以经典作品为切入口,迅速拿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推进方案,很快得到了人大附中、复旦附中等学校的热烈响应。于是我发动了全国100多位语文名师对于经典作品该“读什么”、“怎么读”、"如何迁移”、“如何检测"等关键问题进行多次讨论,反复论证,最后整合一套比较成熟的阅读方案进行推广。我们按照中国现当代、中国古典和外国作品来进行梳理,精心甄选了111部经典名著,从八个不同视角引导学生推进整本书阅读,编写人员都是从全国挑选的对该部作品有独到研究的语文名师,在富有创意的编写体例的引领下,编写了整本书阅读的导读丛书,重点解决中学生"不想读、没时间读和不会吸收"等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从2020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这套《相约经典走进名著》中国现当代卷、中国古典卷和外国文化卷。首卷出版之后,好评如潮,被广大师生誉为"经典作品推广阅读最好用的版本",并入选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教师喜欢的100本书"。目前第二册(中国古典卷)也已经出版发行,第三册(外国文化卷)即将出版。

褚:祝贺袁校,让学科教研成果和学校的课程设计结合,这是您的创举,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学校的课程规划,家长也很关注,但大多数的家长可能只关注到孩子的考试成绩,最多旁及体育和艺术特长,未能意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另外,我了解到的是,作为校长,您跟学生和家长有着很好的互动,这种家校良性的互动一直延伸到您退休以后,您开设的口语课程,一直让"宁诺"学子受惠。你能介绍一下在做校长期间是如何坚持与学生和家长保持联系的?

袁:我与学生之间的通道很多,最常用的有三条:第一条是课堂通道。我现在上两门课,一门是必修,面对全校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指导课;一门是选修,播音与主持,面对少数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所以借助上课,我可以与全校学生建立广泛的联系。第二条是导师通道。在我们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兼任学生的导师,一般负责10名左右的学生,校长也不例外。导师担负着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职责,所以作为导师,有机会对少数生进行深入地观察和针对性地指导;第三条渠道是校长信箱。以前是通过纸质书信交流,现在通过电子信箱。校长信箱不仅可以跟学生交流,也可以跟老师和家长交流。我做了20年校长,通过校长信箱交流有上万人次,感觉收益颇丰,极大丰富了我的管理

资源和智慧。

与家长交流的渠道也有三种:第一种是家长会。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家长会,校长要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办学情况,教师要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第二种是家访,这种貌似过时的教育形式在我们学校还一直保留着,不仅校长要做家访,普通教师也都有这个要求,实践之后,感觉有没有家访,教师的感受和教育效果大不一样;第三种是公益咨询,以前没有固定的时间,随到随访,后来发现这样对双方都不方便,从2018年开始,我每个星期都抽出周末至少一个晚上专门安排家庭教育的公益咨询(周日是固定的,周六是随机的),而且每周咨询之后我都要将其整理成文字,至今已经积累了1000多个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案例。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家庭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家长的焦虑越来越重,而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却一直是个空白。因此,除了向各个主管部门呼吁之外,我就身体力行,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尽微薄之力,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的燃眉之急和难言之隐。

褚:是的,家长是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弄不好也是影响教育的负能量。所以学校要办好,家长很重要。家长不但是需要沟通的对象,也是特别需要帮扶的群体。在西方和台湾地区,家长委员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们的家校关系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果要您对家长说几句话,您觉得最重要的话是什么?

袁:第一,言传身教。对于家长来说,一切说教都顶不上你在孩子眼中真实的样子,你现在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第二,学会倾听。许多家长跟孩子交流,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来不够尊重孩子,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倾吐心声,时间久了,心就有了隔膜,尊重请从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开始。

第三,热爱生活。学习知识不是目的,缔造幸福才是目的。那么缔造幸福的基础,就是要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享受快乐,才能创造幸福。很难想象,一个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看谁都不顺眼的人会创造幸福。

做到这三点,你的家庭一定是一个民主和谐充满幸福的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大人心平气和、通情达理,孩子怎么可能不优秀呢?

褚:您不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很有见地,在教师专业培养方面,也很有建树。业内人都知道,语文教研共同体中,“长三角语文教学论坛”是很有影响力的民间语文教研学术团体,您就是其中的发起人之一。您向我们介绍一下最初的动机、以后的发展和现在的现

状吗?

袁:2000年冬天,在杭州偶遇上海建平中学的程红兵老师,彼此都是语文出身的学校管理者,说起当下的语文教学状况,相谈甚欢,我们踌躇满志却壮志未酬的激情不断擦出火花。在红兵的鼓励下,我冒昧提出组建区域性语文教师联盟的想法,通过整合长三角的资源,挖掘语文教育有价值的探索,引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没想到一拍即合,红兵也早有此意,我们趁热打铁,对成立论坛联盟的宗旨和组织做了讨论,达成意向。第二年春天在上海建平中学召开了第一次预备会议,除了红兵和我作为发起人之外,还邀请了安徽的邓彤、江苏的高万祥、王栋生、浙江的邱才妹、许吉安,上海的陈仲棵、冯恩洪、黄玉峰、马弱老师等,大家就成立沪浙苏皖新语文圆桌论坛的宗旨、组织规划和交流活动做了深入讨论并形成了初步意见,联盟由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四省市各甄选三五所语文学科最有实力的名校为代表组成,命名为"新语文圆桌论坛",表示倡导"创新和平等"的学术追求。会议决定首届“沪浙苏皖新语文圆桌论坛"当年冬季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举行,主题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2001年12月,首届"沪浙苏皖新语文圆桌论坛"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如期举行,贺学根做了"问题意识培养"的主题报告,桂维诚、张强、袁卫星、邓彤等四位老师分别代表浙江、上海、江苏和安徽上了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课,最有看点的是自由评课,观点犀利,异彩纷呈,凸显了平等开放的学术风格。三省一市10多所学校的100多位语文教师参加。论坛以"开口小,挖掘深,操作强"为特色,以“平等、民主、探索、争鸣"为宗旨,一种久违了的清新纯粹之风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一炮打响,从此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每年一个主题做深入探索和挖掘,在三省一市中辗转流传,至今已经举办了22届。即将举办的第23届,由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主办,校长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主题是"君子养成教育"。论坛已经成为全国语文教育最活跃的民间学术组织之一,培养了一大批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充分挖掘了长三角地区的教学资源,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从长三角延伸到全国,《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主流媒体一直跟踪关注。

褚:"沪浙苏皖新语文圆桌论坛"影响甚巨,我也曾躬逢其盛,而能够坚持多年,更是难能可贵。它对于长三角地区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功不可没的。作为一个导师,您也参加了宁波市的特级带徒活动,与一些很忙的管理者相比,您对这项工作很投入,很认真,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学员。你对于已经毕业的学员,或者还在职业路途上的年轻教师,有什么经验分享或者吩咐?

袁:宁波市的语文特级教师带徒活动的确是一种教师专业成长非常成功的模式。我虽然无缘进入学徒的行列,但是也曾经接受过冯宗杰、朱道初等老一辈语文名师的指导,得到过同辈教师中崔国久、黄孟珂,特别是树荣兄您的帮助,没有你们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我也不可能走到今天。所以我深知名师在传帮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来自己也有幸进入特级带徒的行列,再加上省内外的名师工作室,也先后带过100多位语文骨干教师,这些老师大部分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名师,不少已经评上正高或者特级教师。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与其说是我对他们专业上的帮助和指导,不如说是一段相互陪伴,相互学习和相互成全的岁月,直到今天,大部分我带过的老师还都保持联系,省内的老师总还要寻找机会每年聚会一次,像节日一样。

给未曾谋面又积极进取的年轻教师几句忠告:首先,不管是先结婚后恋爱,还是先恋爱后结婚,你既然已经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想办法热爱它,不是把它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爱人和孩子,你会觉得"教书育人"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使命,你会心甘情愿地为它付出,面对所有的困难都不会感到畏难和倦怠,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功夫是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没有几百部经典作品的阅读垫底,你不可能走多远。当然要吃透经典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读原著、读整本书,既要披文入世,又要沿波讨源,直到这个世界只剩下你和作者两个人面对面交流,你才可能接近作品的真谛。第三,学以致用。作为优秀语文教师,你必须做到既能"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可谓"读得深,悟得明,说得清,做得好",不能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褚:导师培养徒弟,学校培养学生。无论是"万里"还是“宁诺”,生源显然不能跟一些重点高中相比,但是我们相信考试、分数、学历和能力、特长、成功一定没有正比关系。万里学校作为优秀的民办学校,输送了哪些值得您骄傲的人才?

袁:国有民办的性质,依靠学费来维护学校的运营,对优秀生源的吸引会受到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办学质量一直持续增长,在教育局"从起点看变化质量测评体系"中连续多次名列前茅,不仅有多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剑桥、牛津等顶尖名校,而且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尊重,每一个生命得到绽放。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入学分数持续增长,在老百姓"用脚投票"的年代,表明学校正在逐渐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品牌。

如果说学校的崛起有什么秘诀的话,核心就是一个: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行了“个性化教育",或者说将“个性化教育"落到了实处。我们通过机制创新、课程设置、教学

改革、教师发展、育人模式、环境营造六大支柱完整地营造了个性化教育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个性化教育的阳光洒进每一位师生的心里,成为全国第一所实行"100%导师制"的学校,也因此进入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全国校长培训的经典案例。

褚:每一个孩子都是星星,您以办学业绩对教育的真谛做出了回答。作为“坦克校长",您退休了以后,也触电触网,做起了教育自媒体短视频,据说人气还很旺。我也关注过您的视频号,无论是话题选择还是方式呈现,都花了不少心思。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名特优教师,是不太能够说服自己去做视频号的。您当初是怎么想呢?

袁:这个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思想上的障碍,我觉得每一种职业或者载体不存在尊卑之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一种新的形式更有利于教育内容的传播、推进教育的革新与进步,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它呢?短视频在今天的网路时代,固然有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娱乐的角色,但是不可否认,它已经成为上亿群体趋之若鹜的传播载体了,我们不去占领,就可能有更多无聊的东西要去占领,来蚕食大众的精神领地,我们为什么要拱手相让呢?何况短视频平台上也不乏质量上乘的专业制作,他们的观念和表现手法的确有我们这些传统的知识分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从两三年前开始涉猎新媒体,开始还是以发布文字为主,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大江走笔",后来又开发了以"坦克校长"命名的短视频,不过主要内容一直都没有离开教育,包括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学生考试升学的需求,特别是面对中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可能我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家庭教育的痛点和难点,比较受家长的欢迎,单篇点击量已经超过40万。我做这个并不追求围观,只希望能对教育实践有些帮助,特别是能够帮助到处于焦虑和内卷状态的家长,心中感到充实和欣慰。

褚:是的,就新媒体而言,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是重要的特点。我们上了年纪的老师,就像我,不但媒体技术更不上,教育观念也跟不上,这个必须要像您学习。另外,作为一个从公办体制到民办体制再到公办体制的教育人,您对四十年的教育是最有发言权的。请您对基础教育领域您最感到有感而发的领域,说几句总结性的话。

袁:印象:一个改革开放、激情四溢的时代,教育整体逐渐走向理性,顶层设计很理想;

反思:理论或者理念多,热衷于争论的多,实践层面贯彻落实打折扣,有价值的实验和探索研究不够,教育的功利性根深蒂固。

体会:作为一线教师,认清角色,心有定力,少做无谓的争论,不说说了也白

说的废话,专心在教育教学实践层面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代表作品


截图20230515091852.png


说话:现代人最重要的交际能力

——关于口语训练的讨论


背景:袁湛江老师在2010年9月23日在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高三五班开了一节口语训练(讨论)的指导课,话题由此展开。

袁老师:大家听完这节口语训练指导课以后,可能会有一些感想,今天我们就围绕口语训练这个话题,做一次交流。

高丽娜:观察袁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觉得他在教学设计中综合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学的实用性,二是教学的回归性,三是教学的收效性。教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对即将毕业的高三生具有直接的帮助,教师也在用一种精神层面的内容和选题来熏陶感染学生;教学的回归性表现在新课改重视"阅读""写作"的时刻,对口语教学的特别重视;教学的收效性表现在从口语训练的体系一路走下来,学生的"讨论"水平的确体现出了相当的水平。特别是发言时的自信和有条理。如果说稍有不足之处,我觉得:课堂上给学生活动的时间有点少,特别是前半堂课。

郑素芳:袁老师在高三学生中开设"讨论"的口语课,不是为了给课堂增添一些漂亮的色彩,而是切切实实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既指帮助学生达到近期的目标,又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实际上,袁老师的课堂设计时时处处从高三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许多细小的环节上,都体现出了袁老师的人文关怀。比如,袁老师在引入“讨论"这个话题时,是从2010年北大港大的面试题开始的,题目内容多是关于社会重大问题的探讨,这样的题目对于那些埋头读书大事不闻不问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此袁老师引出了现代社会对年轻人的要求及"讨论"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引入非常贴近学生,能引起他们参与探讨的积极性。袁老师在让学生观看的"讨论"视频实例时,没有选用一般的优秀视频,而是在课前组织了本校几位高三学生家长结合他们自家小孩的经历谈高考志愿填报的话题,并精心制作成视频展示给学生。袁老师的用心之处正在于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又多增长了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有益知识。

黄文杰:人是言语动物,倾听和阅读、说话和写作,都应该是语文教师重视的言语活动。我发现这一堂课着力点在倾听与说话(讨论),实际上可以带动阅读与写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面,学生无法深入参与讨论;学生的言说欲望一旦得以激发,他的表达形式可能会由讨论等说话形式,转变为阅读、写作等。从课堂的学生的表现情况看,学生还有许多话还未言尽,还想表达,也想通过阅读等方式进行完善,一堂课成了未来学习的契发点。这让人感受到一堂激发恰当的讨论课,实际上会成为一种新的语文学习的动力机制。

高丽娜:袁老师,一般的学校不仅不会在高三开设口语课,即使在高一高二也很少开设口语课,请您将开设口语课的初衷先讲一讲。

袁老师: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学生越来越不会说话。主要表

现为:第一,缺少表达的欲望。尤其是在公众场合,需要自发的或者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时刻,愿意站出来的是少数人,多数学生只是看客,甚至是无动于衷的看客;第二,缺乏表达的勇气。不愿意站出来说话的一部分人或者是大部分人,其实不一定是缺乏表达的欲望,而是自信心不足,因而缺乏表达的勇气;第三,表达能力不足。心慌气短、手足无措者有之,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者有之,词不达意、自相矛盾者有之,滔滔不绝、空洞无物者有之,文不对题、漏洞百出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认为,其实都可以归结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失败。你们回忆一下,课程标准是如何阐述的。

高丽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

郑素芳: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只有书面的读写训练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袁老师: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口语训练本来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而面对目前学生口语表达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有担当的责任,而且要有改变这种被异化的现实的勇气和能力。但是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仅让我们感到痛惜,而且感到深深的忧虑。目前大多数学校和大部分教师是根本就不把学生的说话(口语)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原因是高考不考。这种只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而不管学生终生发展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刻反思:一方面高考改革迫在眉睫,创新型人才的选拔机制和培养体制呼之欲出;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口语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比书面表达使用频率更高,因此也更重要。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告诉我们:说话,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

黄文杰:我们知道袁老师的口语训练有一个系统,请老师对这个系统做一阐述。

袁老师:命题作文啊!我的口语训练系统也是一种尝试,带有某种垦荒的性质,肯定还不够科学,希望你们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改造和完善,从中找到更适合自己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我们的口语训练渗透在学生整个高中三年之中,每学期重点训练一项内容,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这样几个板块:①诵读②复述③演讲④辩论⑤采访⑥讨论⑦沟通:诉求与倾听。每一个板块都设置了目标系统、训练系统和检测系统。

黄文杰:我注意到了刚才您的阐述中用了一个“渗透”,是不是意在强调与“剥离”的区别?

袁老师:你很敏锐。当然,口语训练在高中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是否有必要可以讨论,我个人认为将口语训练作为语文课的一项教学任务比较妥当,虽然口语训练的受益不仅仅波及到语文学科,而是所有学科,甚至会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奠定学生口语表达的坚实基础,只有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系统的训练才有可能,而这种训练,最好是以"渗透"的方式贯穿在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剥离”出来,作为纯粹的技巧指导。

看看,我们的对话好像已经变成答记者问了,还是说说你们的想法和体会吧,特别是你们在口语训练方面的经验和思考,不妨拿出来晒晒。

高丽娜: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思维与心理素质的训练。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说话,不是没有内容,而是因为心里紧张、害怕而说不好或说不出来。帮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让他们明白口才并不是一种天生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其次,要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口语训练必须参透到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比如我从高一开始,就在每堂课前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分为三个阶段:1、让学生自己准备;2、教师指定某材料;3、即兴演讲。从最初的紧张到词不达意到高一结束时的自如表达,再到高二对古诗的讲解,学生扫除了最初的紧张后,就开始思维与口头表达结合,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经过两年的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由于训练过于重于训练"说话"与"朗诵","口语系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还需要加强。

郑素芳: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对口语训练的忽视,追根溯源是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漠视。我们的教学,受到了考试、升学等现实因素太多的干扰。我们孜孜不倦地研究阅读与写作——高考试卷考查的全部内容,研究考试与分数,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以为学生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学,今后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而对口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过去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口语教学的内容多以理论指导为主,可操作性不强,教师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自主开发课程,而现在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则几乎没有口语教学的内容,这就给教师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的口语教学,一般就局限于阅读教学中课堂上学生的答问了,

偶尔也会在某一阶段举行一场演讲会、辩论赛,但缺少系统性、计划性,也缺少训练时间的保障,在这些活动中,也往往是小部分学生成为主角,而大部分的学生不敢说、不愿说,或者就算说了也是声如蚊蝇,体态不佳,口语表达能力没有获得根本的提高。

口头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的使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一个人的口才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他的成功与否。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打破固有的观念,突破教材和考试的限制,立足于学生发展,积极开拓进取,探索口语教学的有效方式。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口语教学,选用恰当的材料和方法引导启发,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打开口语表达的闸门;分摊出一部分的课堂时间,开展五分钟演讲等活动;利用班会课等语文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采访活动、记者招待会、辩论赛等等。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就能推进口语教学,从而开辟出口语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黄文杰:袁老师的一堂讨论课,让我看到了学生打开言说欲望的快乐。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发言的深刻性,交互的活跃性,让我感到学生身上有许多言语的潜力。这些为我们平常的教学所忽视的元素,突然间呈现出来,表现出一种光彩夺目的美。由此我反思的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口语体裁(学会“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的演讲,做到“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的讨论或辩论,与"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的朗诵),其实是比较简单化的例举,它对口语能力的陈述是对外在表现的描述,而不是直击演讲、讨论、朗诵等口语语体"交互性"的核心。对于口语体裁的特点,我们还应作更深入的研讨。

口语教学应该包括下列三种语体:一是独白体,如自述、讲故事、解说、报告、演说、朗诵等,它是一个人说话,这种语体的要求是能与听众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交流,能关注到与受众间的隐性对话,达成情感上的默契,征服听众,牢牢把握听众的注意

力;二是对白体,如调查访谈、谈判、面试、学术对话等,能够担当发起者的角色,把握现场,引导对方正确的回应、积极的配合,实现谈话意图;三是辩白体,包括讨论与辩论,如论文答辩、专题辩论、专题研讨等,它的特点是有"论战"色彩,在对话中短兵相接,常常通过对对方观点的证伪、批驳,以征服对方,往往以思维灵活、思想深刻者见胜。新课标所例举的三种口语体裁是学生最应该掌握的,也是最具实用价值的,但掌握这三种体裁还远远不能达成日常口语能力。尤其是在口语教中学如果缺少交互性的意识,学生是不能真正学会"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的。今天的课,让我感受到了依于口语内核要求展开教学的重要性。

口语是以人自身为载体,直接与他人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撞击。它与智力因素、认知能力相关,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口语教学是与“学问”“明理"并进的。我们需要的口语能力并不是指朋友们聚会时的海吹神聊,也不是指信口开河做表面文章。但必须认识到口语能力的实现并不是单靠智能和技能的培训就能奏效的,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信念与意志、正确的价值观、对自我的觉察能力,以及对自己的发展愿望等,是言语生命自我实现至关重要的因素。或者说,口语教学的三个维度,第一位的可能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层次是过程与方法;而第三层次是知识与能力。我们需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方式,但不必过多地去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口语能力不是完全靠有意识的教导、训练来达成,更多的要指向对生命智慧和精神积淀的养护。比如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打破课内外的界线,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随时在感受语言和言语,在潜移默化中习染渐悟,从中"习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甚至是一道关切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动作,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激励和点拨的作用。相信这样能给学生的心灵"松绑",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说话有思想、有内涵,表达有技巧、有策略的“文质彬彬”的人。

我想,口语教学至少能弥补以阅读教学、写作训练的现实语文教学以下几种不足。

一是培养肢体语言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理情绪、意图都可以由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自然地流露出来,肢体语言能强化表意效果,使交流更加准确到位;二是培养学生的现场感,现场感是一种能对语境敏感反应的能力,它使学生懂得在不同交际场合,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方法,懂得用得体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来达成最佳的交流效果;三是学会倾听,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修养。比如表达有自信,谈吐文雅,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能与别人共享交流过程等;四是综合性活动能力,如学会调查、辩论、讨论,把握讲话的定向能力、调节能力等,这些素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

我相信,对于学生来说,成为演说家或"名嘴"的诱惑,要远远大于成为作家、评论家,因为具备"脱口秀"的能力,能营造快乐的场域效应,直接实现言语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给学生讲央视名嘴白岩松、张樾的故事,他们曾经是不善言谈的人,但最终成为深度影响中国公众的主持人;给学生讲因为"善养浩然正气",才有《孟子》的汪洋恣肆。收看对话、访谈类节目,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走进乡土大地,接触各个阶层的人群。我曾经组织学生"走读宁波",采访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传人,然后让学生写成新闻、人物特写、调查报告、短论等,用写作来推动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潘新和教授在讲写作教学如何养护言语个性和精神创造力时,讲“‘放39;是主旋律”;对口语教学来说,我们同样要把学生牧养在自然与社会这片言语实践的沃野上,让他们纵情地奔跑、觅食、嬉戏,找到言语表达的触发点,顺应言语智慧的自然生长,庇护、扶助言语生命的成长,引领言语上的自我实现。我热切地期待着重构口语教学内容,开发出切实可操作的规范的教材,突破口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真正释放学生的言语潜能。

袁老师:口语训练的质量不仅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说话水平,而且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决定了他们一生能在世界上走多远,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有多高。如果觉得这话说得危言耸听,去看看身边的大多数人,想想他们的生存状态与表

达能力的关系就明白了。因此我想到曾参加过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唐江澎先生五年以前应邀到我校上《白发的期盼》这一课,他对目前学生听说能力的忧虑的眼神和期盼的话语,曾经深深打动过我,我因此断定他是一位有职业精神和使命感的语文教师。今天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说话能力,并且像你们一样在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和思考,尽管这条路很漫长,而且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很欣慰,我们呐喊着,痛并快乐着,一起前行。

 

著作索引


一、论文代表

1.《“三点式”阅读的构建与思考》#《中学语文园地》

2.《关于“问题意识与问题教学”的对话》#《语文教学通迅》

3.《新课程中的问题意识与教师角色》#《教学月刊》

4.《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上)、(下)#/3《语文教学通讯》

5.《<我与地坛)课堂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

6.《三点导读:一种简约高效的阅读模式》#《中学语文》

7.《《前方〉的悲剧意识》#《语文学习》

8.《道士塔教学实录》#《语文学习》

9.《重读经典》#《语文建设》

10.《说话——现代人最重要的交际能力》#《中学语文教学》


二、著作索引

1.《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高中语文读本导学》一、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高中语文读本导学》二、四册中国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回望地平线》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5.《个性化教育透视》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

6.《开启心智的钥匙》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中学生汉语口语教程》语文出版社2014年

8.《守望》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

9.《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指津》中华书局2019年

10.《相约经典走进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截图20230515091837.png



原文链接:http://#/art/2023/5/10/art_1229513841_#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4 zj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801818
学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市高新区扬帆路1188号    联系电话:0574-87916116     联系邮箱:office@unncahs.net